济南: 让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幸福
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10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济南,一座因水而生、因泉而兴的城市。她的名字,源自“四渎”之一的济水。在这里,136条骨干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,纵横交织;375座湖库如同璀璨的明珠,星罗棋布。它们共同交汇成了一幅“春有百花,夏有荷,秋有凉风,冬有雪”的美丽画卷。

河湖之美并非完全出于天成,更是这座城市对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探索与不懈努力的结果。近年来,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“江河战略”,以河湖长制为抓手,高质高效推进幸福河湖建设,让每一条河流、每一座湖泊都成为滋养民生的幸福源泉。

以责任体系为基

织密河湖管护“一张网”

守护河湖之美,关键在于构建严密的责任体系。为此,济南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重点,构建起“河湖长+河长制办公室+部门+基层河湖管护队伍”的全方位责任网络。4631名河湖长、1639名河湖管理员、200余名河湖长制工作人员,化身“河湖卫士”,从城市到乡村,从山间溪流到平原湖泊,责任网无死角,守护每一寸河湖岸线。

这份责任的背后,是对河湖管理保护的法治化探索。通过重新修订《济南市河道管理保护条例》,我市将河长制等新内容纳入其中,确定了“三轴四源连多点、五横十纵纳百川”的市级水网总体格局,并在此基础上,编制完成了《济南市水系规划》,为河湖的系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面对跨界河湖管理的难题,济南更是敢于创新,牵头建立了省会经济圈“1+6”联合河湖长制及联席会议机制,以流域“四统一”理念破解治水难题,实现了区域间河湖的共建共治共享,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
以共治共享为径

书写人水和谐“大文章”

在济南,河湖不仅是自然的恩赐,更是人民共享的绿色空间。聚焦水灾害治理、水资源保护、水生态修复、水环境治理和水文化弘扬,我市全力打造“四个河湖”,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河湖之美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。

安全河湖是济南的坚实防线。作为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,泉城人深知河湖生命健康的重要性。近年来,通过有序推动黄河、淮河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系统治理,济南实现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“动态清零”,保障了城市的防洪安全。在“温比亚”“利奇马”等台风的考验面前,守住了安全底线。

生态河湖是济南的绿色名片。“母亲河复苏行动”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,打造出小清河、大辛河、华山湖等一批亲水景观,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,更成为市民休闲、娱乐的“网红”打卡地。

效益河湖是济南的创新实践。围绕生态涵养河湖,济南向经济效益转化,以幸福河湖建设带动沿线旅游产业、绿色产业发展。以护城河为例,它已成为效益河湖的样板案例,成为全省标杆。

文化河湖是济南的历史传承。在幸福河湖建设中,我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,积极探索水利遗产活态保护与活性利用。复航的小清河、百里黄河风景区、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、护城河历史文化景观,以及《济南的河湖》《济南泉水故事》等文化丛书,不仅展示了济南的水文化魅力,更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。

以融合创新为要

激活河湖治理“新动能”

在守护幸福河湖的道路上,济南始终坚持融合创新,不断为河湖治理注入新动能。

创新公众参与平台,凝聚群众之力。“巡河记”公众护水平台上线以来,累计注册用户已达13.5万余人。“全民参与、全民监督、全民积分、全民奖励”的平台,开拓了社会化河湖管理新格局。

创新管护模式,凝聚市场之力。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探索,将精细化管理引入河湖管养。小清河城区段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物业管理,纳入河长制监管,成为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样板。这一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,并被《中国水利报》报道,为河湖管理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创新智慧手段,凝聚科技之力。在高质量完成“一河、三库、一水闸、一县域”数字建设基础上,济南市积极推进数字河湖建设,通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视频监控、遥感比对等手段,实现对河湖水域的全方位监管。

河湖是大地的血脉,是城市最动人的表情。截至目前,我市已先后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41条(段),河长570余公里、湖泊2.82平方公里。2023年,小清河十年蝶变被央视采访报道,黄河(历城区段)被水利部评为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。

幸福河湖建设,不仅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,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未来,我市将继续努力,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滋养民生的“幸福河”,让每一座湖泊都成为城市最动人的明珠,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。(济南日报·爱济南记者:郝倩)